内容页搜索

新中国成立后,人民政府高度重视环境卫生,普及卫生知识。50年代初,全国各地开展爱国卫生大扫除,北厍乡建立防疫委员会,各自然村设清洁专管员,负责环境卫生和粪便垃圾的管理。

1958年,北厍公社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,进行大规模的以除四害(苍蝇、蚊子、老鼠、麻雀)为中心的除害灭病工作,全公社消灭麻雀107992只、蚊子23.5千克(包括孑孓在内)、苍蝇41千克、老鼠152526只。改善环境卫生。

70年代后,北厍农村开展查灭钉螺活动,市镇抓好公共卫生与防疫工作,促使市容村貌有较大的改观。80年代,公共卫生加强基础工作的管理,制订一系列乡规民约,基本做到经常性与突击性相结合。1983年,镇区疏浚市河,总长850米,投资1万元。至1985年,市河两岸新建驳岸2400米,镇区建下水道506米。

1991 12月,吴江市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命名北厍镇区为灭鼠先进镇区。

19937月,北厍镇环境卫生管理组开始在玩字村设置垃圾填埋场,占地39000平方米,总容量11万立方米,服务年限1015年。

1994412月,进行全镇灭蟑螂考核鉴定调查,共调查283户、1500间,阳性44间,阳性率2.93%1995年,吴江市爱卫会命名北厍镇为灭蟑螂先进镇区,授予荣誉证书。

1995年,镇区的健康知识入户率100%,农村85%。强化普及教育,发放健教材料1万多份,自编健教小册子人手1册。镇区设立3处健教画廊。卫生院在秋、夏季开设肠道病专家门诊,加强肠道传染病的防治和监测,严控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。

19951223日,经苏州市卫生镇检查团第三分团检查验收,认定北厍镇已达到《江苏省卫生镇标准》的基本要求。

1995年末,北厍镇区日产垃圾10吨,按时完成垃圾消纳处理,清运率100%。镇区设置垃圾箱、桶114只,沿街果壳箱64只。垃圾运输采用侧翻式密闭运输车。镇区人行道面积4.9万平方米,由39名环卫人员负责清扫保洁,并派专人进行河道打捞作业,确保水面清洁。镇区绿化面积18.7万平方米,人均绿地4.35平方米,绿化覆盖率为25.24%

1996年,北厍医院废弃物有专门污物桶存放,送市一院焚烧处理,做到专人负责并有记录。

是年,北厍镇人民政府先后制订和印发《北厍镇关于加强对“门前三包”管理工作的规定》及《关于在北厍镇区实施“十个不准”的暂行规定》。城管监察队有正式队员8人,协管员5人,主要围绕“门前三包”和镇区“十个不准”的规定行使职责,对镇区的建筑物、车辆、摊位、公共设施、绿化、秩序等方面进行日常监察管理工作。有39人组成镇环卫专业队伍,主要负责镇区的垃圾清运和道路、公厕、果壳箱的保洁、冲洗、消毒杀菌,并对镇区河道进行漂浮物打捞,清除杂草,对镇区垃圾做到100%日产日清,全年镇区清理垃圾3260吨,平均每天8~9吨,用土覆盖,做到定人、定时、定位消杀处理。

1997年,主次街道两侧每50米设垃圾桶或果壳箱1只,环卫所新添汽运垃圾车1辆、拖拉机3台、洒水车、吸粪车、手推垃圾车。对镇区49万平方米路面的主干道提高硬化质量。4只公共厕所配专人进行全天候保洁和卫生管理。环境进行美化、绿化,绿化覆盖面积增至18.61万平方米。

1998年,扩建垃圾填埋场面积10.5亩,容量8500立方米,使镇区垃圾做到无害化处理。4月,镇爱卫会组织开展3次灭鼠活动,共投放鼠药500千克,6月,开展灭蟑灭蝇活动,投放各类药物1500多包。共有2700多人次参加清理活动,填平洼地6100平方米,疏通沟渠2150米,清理卫生死角61处,清理垃圾56吨。

19994月,第十一个爱国卫生月,为改善农村的卫生面貌,推进镇创建卫生村的步伐,开展以“洁净村庄、洁净家园”为主题的环境卫生整治活动。全镇共召开各类发动会5次,开展检查活动2次,印刷大幅标语31条,广播宣传10次。全镇28个行政村全面开展整治活动,参加整治活动3500多人次,清理垃圾126吨,填平洼地3400平方米,清理河道8.2千米,投放鼠药300千克,取缔露天粪缸270只,农村的环境卫生明显好转。6月份,开展灭蟑突击活动,加强环境的消杀工作,使“四害”密度明显得到控制。10月份,开展大规模的灭鼠活动,共投放鼠药200千克,有效地控制鼠密度。

2001年,北厍镇通过灭鼠先进镇的复查。2002年,北厍镇贯彻《吴江市“十五”期间爱国卫生工作规划》,将工作重点向农村延伸,开展“洁净村庄、家园,预防疾病”为主题的爱国卫生运动。